在增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动能上“强势发力”
时间:2022-03-02 阅读:257
孔令刚 蒋晓岚
2021年上半年,安徽经济总量过两万亿,再进全国前10位。增速达到12.9%。与全国上半年12.7%的经济增速相比,安徽增速跑赢全国。同时,安徽的人均指标也在前移。综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人均GDP达到3.37万元,进入全国省区的第13位。特别是,随着“双招双引”的持续推进,工业发展动能加快积蓄。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9.7%,居全国第5、中部第1位。1-7月累计增长16.2%,居全国第9位,再次回归全国第一方阵。安徽在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也有不俗表现。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一个基本判断,即认为“长三角呈现出上海龙头高高引领、苏浙两翼开合奋进、安徽强势发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期。”这是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非常形象而又务实的判断。“强势发力”既是对安徽发展成绩的肯定,也对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安徽要持续以“强势发力”的姿态和“强省快跑”的状态,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安徽以“强省快跑”推动“强势发力”
安徽协同沪苏浙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后发地区赶超的路径探索,更是超大城市群后发区域与先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协同发展的探路实践。通过走出有安徽特色的“开放+创新”与“科创+产业”的发展新路,为实现长三角区域协调和共同发展,提供“安徽样本”。
安徽不辱使命,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谋篇布局抢占“新赛道”,以市场的逻辑谋事,以资本的力量做事,用实干精神落实,蓄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强省快跑”态势显著。
一是新产业新产品较快增,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新动能表现抢眼。 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合肥已经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也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二是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继续发挥长三角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夏粮获“十八连丰”,夏粮总产达1699.9万吨,居全国第3位,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良好局面,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4%。
三是市场活力持续增强。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3.7万户、同比增长18.8%,新入库“四上”企业增长15%,其中工业企业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6.9%,增幅比全部工业高9.6个百分点,占比由2020年同期的41.8%提高到45%。
进一步明确安徽在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肩负着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十三五”以来,安徽的快速发展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安徽的独特优势,安徽必须紧跟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紧密协作,更好地承担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使命与责任。
同时,在国家区域总体战略规划安徽也属中部地区,这种既是长三角成员又是中部省份 的“双重身份”,在全国是唯一的省份。正因为这种“双重身份”,使安徽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中,肩负特殊的区域功能。向东协同沪苏浙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向西又通过长江经济帯、淮河生态经济带扩展与中部地区相邻省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重塑国家国土空间东中一体化发展经济地理新格局。因此,新阶段要重新定义安徽在国家战略中的新地位与肩负的新使命,即承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两大战略的空间链接枢纽和门户功能。对全国来说,长三角区域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径,对中西部地区及其他地区更具有“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也是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区域的重任,更是安徽的特殊使命。
在“强省快跑”中持续“强势发力”
在找准定位和优势的基础上,安徽需要主动作为和主动担当,拉长长板在“强省快跑”上持续“强势发力”。
一是拉长创新活跃的长板。这是安徽的发展底色,这个长板的拉长将进一步提升安徽的实力和地位。一方面,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原始创新,产出更多突破“0到1”、攻克“最前一公里”、从无到有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作用,以更加精准的眼光发现技术链条的前向端点和产业链条的前段节点,研究出台更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政策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关键产业和关键企业,加速吸引更多产业链上游企业和头部企业,集聚更多具有关键技术水准的高端团队和特色项目,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和资本链 “多链协同”,形成资本与产业、科技、人才更多样化的创新组合形态,探索出更多有安徽特色的政府资本引导与社会资本主导优化协同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因此,依托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升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先导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区和长三角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试验区,打造树立安徽形象的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在创新发展中展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安徽新作为是安徽的最长长板。
二是拉长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长板。长三角区域安徽的国土面积最大。人口虽然在长三角不是最多的,但安徽部分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能力呈快速上升趋势。如“七人普”数据显示出合肥人口比南京多了近6万人。这反映了安徽在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安徽服务于长三角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拉长粮食安全方面“压舱石”功能的长板。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和南方地区唯一的粮食净调出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保障长三角区域重要农产品供应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新形势下,安徽要在保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的基础上,以智慧赋能建设农业现代化强省,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协同推进长三角优势互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等方面拉长长板、提升能级,有更大作为;
四是拉长长三角能源安全保障的长板。安徽一直是长三角能源基地。“十四五”安徽将加强两淮电力送出通道、过江通道等重要输电工程建设,强化骨干网架结构,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质能,发挥煤电机组基础性和调节性作用,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和沿江黄金水道,有序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和沿江电厂改扩建项目。完善抽水蓄能电站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抽水蓄能资源优势,推进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建设,优化“皖电东送”机组运行方式,提升长三角电力互济互保能力,建设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
作为长三角西翼腹地,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扩展了长三角地理空间和发展空间,增强了长三角发展后劲。安徽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在探索超大型城市群腹地区域城镇化新路径方面大有作为,也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空间。所以,安徽成为长三角的一员是中国区域发展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的自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随着安徽整体上作为长三角城市群西翼腹地战略地位的提升,全省巨大人口基数带来的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随着“轨道上的安徽”“高速公路上的安徽”“翅膀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特别是“网络上的安徽”建设提速,“创新安徽”将继续发挥在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选择上的远见和谋略优势,实现变跟随型发展为并行型发展、某些领域的引领型发展,“强省快跑”更加稳健,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创意、创新与创业,企业、产业与行业等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的强力支撑,在增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动能和推动中部崛起上持续强势发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
《江淮》2021年第9期